融合配资
你相信一个人在成为超级富豪之后,还会舍小家为大家,把自己捐成穷人吗?
在中国,真的有一位这样令人敬重的前辈,把巨额财富化作教育薪火,留给14亿人民共享。
他就是有着“中国百校之父”称号的华侨田家炳。
曾经他在香港一手缔造了人造革行业的商业传奇,是享誉香港的顶级富豪,但也是了圈内公认最吝啬的富豪。
但他的吝啬只对自己,慷慨最终转化为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里超过百所学校的基石,而这些学校都是以田家炳的名字命名。
可想而知,他的这份善举早已超越地域,也因此人们为了纪念他,将一颗行星命名为“田家炳星”。
那么,这位拥有大爱的老先生,到底经历了什么跌宕起伏的人生,让他决定把所有财产捐给祖国的教育事业?
1935年,16岁的田家炳刚念完初二,便因父亲田玉瑚病逝被迫辍学。
虽然没有了父亲的庇护,但生活还要继续,小小的他接手了父亲留下的\"广泰兴\"瓷土行,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。
田家炳很聪明,很快熟悉了瓷土贸易的门道,并在越南创办泰安隆瓷土公司,那一年,他18岁。
作为外来者,刚成年的他不仅要应对殖民政府的敲诈勒索,还要提防黑社会的威胁恐吓。
但他都一一扛过,并且凭借着诚信经营与精准判断,他做的生意逐渐步入正轨,在短短两年内成为了越南最大的瓷土供应商,
然而,好景不长,1939年日本占领了广东汕头,瓷土运输的海上通道被彻底切断,这也导致他第一次创业失败。
田家炳并未向命运低头,带着仅存的积蓄辗转前往印尼,从零开始涉足橡胶产业。
于是,二战结束后,他抓住印尼市场复苏的机遇创办超伦树胶厂,首创轮胎生产线,雇工很快突破百人。
1951年又成立南洋树胶有限公司,出口量跃居印尼前三,年销量达万吨;1956年更建成印尼首座塑料薄膜厂,日产5吨产品,成为雅加达知名的青年企业家。
此时的他再次拥有巨额财富,事业也稳如泰山。
但谁也没想到,1958年印尼发生大规模排华事件,加上他希望子女能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,最终忍痛舍弃印尼的全部产业。
这一年融合配资,39岁的田家炳举家迁往中国香港,开启了人生的全新篇章。
两次创业的起落,也让他在颠沛中读懂了时代洪流的无常,更磨砺出更敏锐的商业嗅觉与更沉稳的心智。
1958年的香港,虽已开始战后复苏,但仍是一片荒芜,尤其是基础设施十分匮乏。
说实话,鲜少有人看好这里的发展潜力,田家炳却从中嗅到了商机。
他以独到的眼光看中了元朗屯门海边30多万平方尺的滩涂地,并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:移山填海兴建人造革制造厂。
为了保证产品质量,他斥巨资引进先进设备,不仅特地去日本专程请来日本工程师安装调试机器,还聘请英国技师培训员工,仅生产线筹备就耗时两年多。
因为追求品质和卓越,加上前期准备充足,第一批人造革产品一出厂,就迅速打开了市场,不仅供应香港本地,还远销东南亚多地。
此后数十年,他凭借“产品新,人心古”的经商之道,在商海中稳步前行。
哪怕历经银行挤兑,他仍以诚信赢得供应商信任;社会发生骚乱时,他坚持保障员工薪资稳定;就这样,他用自己独特的魅力征服了身边人。
随着事业越做越大,他又进攻房地产与金融领域,又成立了多家公司,构建出多元化的商业版图。
到1980年代,他的工厂已成为香港乃至东南亚最大的人造革制造厂,也因此被誉为\"香港皮革大王\"。
更让人心服口服的是,工厂能持续每年总产值增长率稳定在两位数。
此时的田家炳,财富规模与社会影响力已与李嘉诚等顶尖富豪相当,但他对香港经济的贡献却最大,为此还拿到了英女皇荣誉奖章。
然而,巅峰时期他做出了一个一个震惊整个香港商界的决定:他要搞教育事业,助力祖国的发展。
在他看来,中国的希望在教育。尤其在见过越南和印尼的教育方式,他深刻地感受到教育对一个国家的未来代表了什么。
因此他不再追求财富持续增长,在1982年捐出自己的八成财富,甚至将价值10多亿元的4栋工业大厦悉数捐赠,成立纯公益性质的田家炳基金会。
将每年几千万元的租金收入全部用于公益事业,他要在人才培育上重投巨资,以待祖国的真正强大。
为此,1984年,65岁的田家炳正式将化工厂交给几个儿子经营,还立下规矩:企业每年至少捐出利润的10%用于公益,自己则全身心投入教育慈善,从此淡出商界核心决策层。
老先生在布局教育时也极具系统性,从幼儿园到大学全面覆盖,尤其重视师范教育,他认为办好教育必先培训教师,因此他还在全国多所师范大学捐建田家炳教育书院,培养教育英才。
短短三十余年间,他的足迹遍布全国34个省市区,截至2018年,累计捐助大学93所、中学166所、小学41所、专业学校及幼儿园约20所,还捐建了1700余间乡村学校图书室。
期间企业也遇到经济危机,但为了兑现捐款承诺,83岁的他将居住了37年、市价过亿的九龙塘别墅,以5600万港元的超低价售出,而所得款项全部用于资助22所中小学。
而他自己则带着太太租住小公寓,开窗就能望见曾经的家,谁又能想到,这位身价百亿的老先生,晚年居住的公寓房租竟然是他最大的支出。
即便如此,2003年,84岁的他为帮香港高校争取配对资金,不惜贷款600多万港元,并全部捐给高校;2005年又售出13万平方米的田氏广场,所得近3亿的港元也捐给了学校 。
今天,来自全国各地的家长和学子都不约而同的感恩他的善举,正因为他的大爱,无数学子走出大山,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抱负,为祖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。
有人曾问他为什么这么做?硬生生的把自己从富豪圈“流放”到平民阶层,甚至连一家人连像样的住所都没有。
他说自己早年辍学的遗憾让他对教育有着特殊的执念,他想为教育做一点点小事。
或许在老先生看来是小事,但他捐的金额是以亿为单位的,试问,这样的魄力又有几人能够拥有?
最终老先生在99岁时,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世界,他的长子发现老先生最昂贵的行头竟是两套穿了40年的西装,而这全是1960年代定制的。
就是这样一位无私奉献的老先生,以商起家,却以教传世。他从“皮革大王”到“百校之父”,始终用行动践行“兴国之道在教育”的信念,更用一生节俭诠释大爱的真谛。
他,值得我们永远致敬与怀念。
参考资料:
贾文斌的史书:《噩耗传来:这位中国大佬去世,一生吝啬却给了14亿人留巨额遗产》
常同学豆豆豆:《中国百校之父》
李砍柴:《田家炳:身家百亿比肩李嘉诚,捐出300所学校,把自己捐成了穷人》
360个人图书馆:《中国大佬田家炳,一生吝啬却给14亿人留巨额遗产》
作者:乔伊尔
编辑:歌
景盛网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