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23日多家媒体爆出:万科据悉寻求降低境内非公开债务利率凯丰配资,暂缓部分利息支付。
早在多日前,深铁将第九次将借款协议推到万科代表面前。
这是2025年以来深铁向万科提供的第20.64亿元贷款,利率仅2.34%,远低于市场水平。
“再这样下去,我们自己的年报都没法看了。”
深铁一位中层私下抱怨。
这家曾经靠地铁运营和物业开发盈利的国企,如今因为对万科的259.41亿元输血,上半年亏损33.61亿元。
深铁对万科的支持已超出商业逻辑。
2017年,深铁斥资664亿元入股万科,成为“宝万之争”的白衣骑士。
八年过去,这笔投资不但没有带来收益,反而成了深铁的财务黑洞。
但深铁不得不继续加码。
截至目前,深铁对万科的长期股权投资达814亿元,占总资产一成以上。
如果万科崩盘,深铁将面临巨额资产减值,其信用评级可能遭断崖式下调。
“这就好比已经押上了全部身家,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跟注。”
深铁自身发行的债券中,多家机构投资者持有,若深铁出现问题,将引发更大范围的金融震荡。
更关键的是,万科与深铁已形成高度绑定。
双方合作的“轨道+物业”模式正在推进,万科如倒下,深铁的战略转型将遭受重创。
这种“太大而不能倒”的绑定关系,使得救援成为唯一选择。
当前房地产困局已非传统手段能解。
业内有人调侃:既然有三道红线限制,何不设计“三道绿线”激励?
即对积极纾困房企的国企,在考核、融资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支持。
这一设想并非空穴来风。
深铁之后凯丰配资,华润、招商局等央企确实具备更强的救援能力。
这些企业融资成本低,资产规模大,若能介入,可暂时稳住万科局面。
但问题在于,这种“击鼓传花”式的救援能持续多久?
华润自身也面临房地产下行压力,其旗下华润置地同样需要应对市场挑战。
“三道绿线”的本质是将房企债务问题转化为国企社会责任,通过政策激励引导国企介入。
这种做法短期可能有效,但长期来看,仍需市场化的根本解决方案。
万科的上市公司身份反而成为当前困境的放大镜。
每个季度披露财务数据,都会引发市场新一轮恐慌。
于是,私有化成为业内讨论的选项之一。
一位私募基金负责人点破其中玄机:
上市公司你得公布状况,私有化了不就不用公布了嘛。
一旦私有化,万科无需公开披露财务状况,可获得更长的喘息时间。
但私有化需要巨额资金。以万科当前市值计算,私有化成本可能超过千亿元。
在目前市场环境下,谁愿意且能够拿出这笔钱?
更为棘手的是债权人的态度。
万科境内债务规模庞大,如果私有化后信息不透明,债权人将更加焦虑,可能引发提前抽贷等连锁反应。
万科并非第一个尝试“拖字诀”的房企。
某知名房企在2023年就曾成功将部分债务利率从5.8%降至3.2%,条件是承诺三年内不新增土地投资。
另一家房企则更直接:告知债权人若不同意展期降息,将触发交叉违约,大家一起受损。最终,90%的债权人选择了妥协。
这就是典型的囚徒困境。
每个债权人都希望自身利益最大化,但最终往往集体受损。
这些案例为万科提供了谈判样本,但也警示着风险边界。
过度强势的谈判可能损害企业信誉,导致融资渠道进一步收缩。
房地产问题最终仍需政策层面破解。
但当前处境下,政策制定面临两难:
过度放松可能重蹈泡沫覆辙,过度收紧则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。
“房住不炒”定位需要坚持,但执行方式可以优化。
比如,差异化调控进一步细化,对真正用于居住的项目给予更多融资支持。
同时,建立健全的退出机制至关重要。
不仅包括企业退出,也包括项目退出。
已有城市试点“项目续建”模式,由第三方接管停工项目,保障购房者权益。
更重要的是建立长期机制,避免行业再次陷入“放松暴涨收紧暴跌”的循环。
这需要土地制度、财税制度、金融制度等多方面协同改革。
九月的一个下午,万科总部会议室里,来自一家保险公司的代表收起文件,面无表情地离开。
谈判进行了三个小时,没有达成任何协议。
“他们觉得我们在虚张声势。”
一位万科内部人士苦笑。
“但事实上,我们的选择真的不多了。”
窗外,深圳的天空乌云密布。
深铁集团大楼距离万科总部只有二十分钟车程,但这两家企业之间的距离,却远比地理坐标复杂得多。
房地产的这场大考,没有标准答案,只有不断变化的考题。
而所有参与者都在黑暗中摸索,期待黎明前的曙光。
景盛网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